互联网巨头急了 急着把钱揣进用户兜里

时间:2020-12-21 16:56:38       来源:千寻专栏 首席人物观

01

昨天,京东集团就极具争议的借贷广告出来道歉了。

借贷广告花式攻占用户的网络领地,早已经让人身心俱疲,但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

京东金融之前,360借条用行动向同行传递出了信号,无下限广告没有任何犯错成本,道歉过后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其引发广泛争议的一则广告仅有55秒长。出镜的,是一个穿着空姐工作服的女性和一个追求她的中年男子,女性年轻、貌美、高挑,男子年龄大、头秃、个矮,男人手里拎着一条猪肉,斩钉截铁地许诺以后会有好日子。

女方急切地关心,“你在360借条上有多少额度?”男方懵。女方失望,科普完360借条,想转身离开。男方认错,申请额度,最后二人双双把家还。

爱情在破碎边缘时,被360借条上的贷款“拯救”了。剧情中用浮夸的手段设计了阶级、年龄、贫富等种种差距,一个额度就能全部抹平。

这个逻辑很讽刺。在鼓吹消费升级的今天,财富的象征却在实打实的降级,连征信额度,都能成为“财富”的衍生词了。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段子:“马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花呗额度设置成五万亿,直接把腾讯收购!然后下个月再用腾讯账的钱慢慢还?”

然而这不是刷金币游戏,负债就是负债,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财富。它更像是抹了一层蜂蜜的尖刀,被互联网巨头们利用,以挖空用户的口袋。

02

在深耕下沉市场的路上,360借条不可谓不虔诚。

其他互联网玩家如苏宁的苏宁金融、腾讯的微粒贷,主要在某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做宣传,而360借条是罕见同时在快手上有ID账号的。带有“360借条”和“官方”字样的账号,不止一个。

和上述案例相似,广告内容都是极具戏剧冲突的情景。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不再只是农民,他们被替换为快递员、工人、厨师等等,场景也在相亲、饭局、工地中随时切换,就连面试,也躲不掉“你的360借条额度是多少”的魔性提问。

一条广告的播放量在几百到数百万间波动。但恶俗猎奇的套路,让360借条“死”在了起跑线上。

几乎在每一条广告中,借贷都被替换为“授信额度、备用金、信用分”,放大利息非常低、金额足够大的信息点,但对还款和逾期不还有什么后果只字不提。

比起道德准则上的审判,这已经属于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短视频广告了。

我国《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这一规定是广告“真实、合法原则”的法律依据,但包括360借条在内的许多短视频广告都没有做到真实,它们通过省略、含糊或夸大的方法去误导消费者。

今年9月,因为这则55秒的广告引发广泛质疑,360借条站出来道歉过,并且非常明确地把锅甩到了合作推广商头上。

然而,这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漏洞,即便广告是推广商做的,但前期提出设计要求、中期提出修改方案和终期审核,都是离不开甲方的,主要责任方肯定是甲方自己。

道歉回来的360借条老实了。

12月它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两条广告,广告文案的硬伤依旧没变——有避重就轻之嫌,包装上也针对白领一类的目标人群有所调整,利用年轻人在人际关系和时间上的焦虑,诱导其使用借贷产品。

这门广告生意的入场者还有很多,在短视频平台上,微粒贷有39.1万粉丝,苏宁金融有1.4万粉丝,小米贷款有161个粉丝。

虽然这称不上大声量,但这无疑是各家用以掘金的新战场。

03

天下,苦借贷广告久矣。

过去,至少在智能手机时代以前,借贷广告大多存在于楼道、街道、胡同甚至公共厕所的门板上,因为信息和资金来历不明,人们的警惕心很强,不会轻易沾贷。

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付款和借贷、分期只有一键之隔,钱不再是难得之物,反倒不请自来。

比如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广告、外卖平台上弹出的月付优惠、美图软件上的额度提醒、视频App上的弹窗广告等等,这还不算轮番轰炸的短信、邮件和电话。

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对互联网巨头越来越倚赖,信任也随之变强。资金安全、一键放款、审核简单,这些条件,已经足够诱人。

借贷广告如同一只巨大的蜈蚣,它不经你同意,便将触角伸向网络的每一处,进攻再进攻,直至被瞄准的对象彻底失去私有领地。前提是,只要你使用智能手机。

互联网巨头急了,急着把钱揣进用户兜里。

一家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罗晓峰曾统计过,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APP中,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

这背后是互联网企业关于流量和盈利的焦虑。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口红利消失,流量增长乏力。在电商和游戏以外,包含借贷的金融业务成了新战场。

真正缺钱的似乎不是用户,而是看似庞大、实则空洞虚伪的一众借贷平台。

最大限度地透支小人物的未来、自由、财富和名誉,榨取其最后的价值,以谋求胜利。谁知道这肮脏的交易背后,被瞄准的,不是每一个被现实裹挟的你和我?

(千寻专栏 首席人物观)

关键词: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