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妍读商业,作者 | 林叙,编辑 | 王浩东
如果了解京东和美团的发家史,就不难理解为何如今京东从外卖到骑手,正在全面死磕美团。
(资料图片)
现在电商最活跃的阵营里,京东和美团更像是近亲。
如今,京东和美团站在了同一个战场,唯一的结果就是双方死磕。
即时配送以物流影响商流,其带来的对格局洗牌的机会,首当其冲的便是京东和美团。
电商行业难得一见的又开始卷起来了,这次是京东和美团。
美团也不甘示弱,战绩显示,截至iPhone14开售首日中午11点,iPhone14同比去年iPhone13订单增长近3倍,超5成用户半小时内收到iPhone14新机。
美团今年启用了无人机参与新品首发配送,首笔iPhone14订单配送仅耗时5分56秒。
要知道,iPhone、快递送达,这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家电商平台开始争斗的标配。此前,用iPhone实现逆袭的是拼多多,用快递配送时间来秀肌肉的是阿里和京东。
美团和京东在配送上拼速度,也正是因为双方竞争的领域是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所涉及的业务,包括外卖、商超、生鲜、药品等领域,与传统电商不同的是,这些领域的供给是以本地的仓储为核心,包括传统的门店以及前置仓。
如果说是谁先动手的,其实是美团。
众所周知,美团对于进军实物电商一直垂涎三尺,此前忌惮阿里的反攻迟迟没有所动作。当美团体量开始逐渐成长,以及和阿里的本地生活针锋相对后,美团开始向电商进军。
美团实物电商的依托是美团闪购,通过骑手代买、跑腿的方式,美团逐渐将触角伸到便利店、商超等领域,再逐渐扩展到日用品、服饰。
实际上,可以发现美团和阿里的这一次竞争,最先受到殃及的是京东。
即时零售带来洗牌机会
实际上,京东7年前就开始留意到即时配送对自己业务的影响,只不过一直以来都不得法门。
即时配送这个阵地上,京东发力并不算晚。
只不过,如果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条件是多么不成熟。
所谓物流影响商流,现在的即时配送,又有了哪些关键的改变呢?主要是三个:运力成本降低、消费者接受度提高、本地化供给丰富。
一个是配送成本的降低。
外卖行业发展超过十年,形成了庞大的配送体系,相关数据统计国内骑手人数约1300万,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运力的保障,带来了配送成本的下降。举个例子,美团的配送成本从几年前的十多块下降到7块钱。
配送成本对于即时零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举例来说,此前每日优鲜的自有配送配送成本高达12块,高昂的配送成本导致后来每日优鲜也选择加入美团,如果说配送成本不重要,那每日优鲜就是白白倒下。
第二个因素是消费者对于配送费的接受度提高。
同样,外卖十多年的市场教育,再加上众多即时配送平台的兴起,消费者现在基本能接受5元左右的配送费(商家或者平台补贴2元左右),这就带来了更多低毛利的品类进入消费者的可选范围内,比如日用品等。当消费者一旦接受了半小时送达的体验,对于需要等数天的快递形式,就很难再回去。
第三个因素是门店数字化提升。
近两年数字化在零售行业的普及,为多个品类的门店提供了能够线上化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本地供给。
另外,还有一个是行业外因素,那就是快递行业不争气,当大量的快递行业开始不实行送货上门后,即时零售的体验再次获得优势。
这三个因素的改变,对即时零售行业的影响是洗牌级的。
其实,美团也曾经得益于骑手供应的稳定。几年前,百度外卖以算法保证配送,并定位高端外卖一度势头很猛。2015年春节,百度外卖春节进行了给骑手放假,给骑手买票回家过年的送温暖活动,导致了节后运力缺乏,市场被美团偷袭。
反观美团,当年春节的做法是投入奖金来招聘骑手。运力的保障成为美团在北京等市场上彻底打赢百度外卖的关键因素。
可以说,成本、习惯、供给,这是即时零售的三个七寸,每一个都致命 。
目前在即时零售的战场上,好像从每一个环节去看美团都很克制京东。
确实,美团作为本地生活的硬核选手,连阿里也讨不到好。看一组数据,感受下京东和美团即时零售领域的力量对比。
业务体量的差距也带来了履约成本的不同,浙商证券测算的数据显示,美团和京东到家的每单履约成本分别是7.1元和22.9元每单,相差3倍。
即时零售,实际上是一场成本和体验的综合站,最终实现的是用最少的钱来提供最快的配送体验。因此,供给两端和骑手的体量十分重要。
反观美团,除了美团买菜,以及有报道透露筹建中的美团大药房,美团在线下的资源较少。
美团的策略是将线下的门店搬到美团上来扩大供给,通过主推闪电仓让商家更快地将门店商品线上化,成为自己的平台供给。
基于京东和美团的基础差异,二者在即时零售上存在路线差异。
相反的是,美团是本地生活的思维,当消费者买手机的时候有了打开美团的念头,那么他的内心已经设定好了自己就是想要30分钟内到货。
回到供给和运力的问题,作为即时零售的两个核心因素,京东和美团,都不能说已经牢不可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