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武汉阳性病例背后的神秘公司

时间:2022-02-28 16:35:16       来源:腾讯网

新冠疫情在中国被有效控制住以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曾是风暴眼的武汉,因为空前的防控措施,一度被称为“最安全的城市”。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随着进入2月底之后天气逐渐转暖,人们认为可以在防控疫情方面略微松一口气的时候,武汉又有了新的阳性病例。

这次疫情来自于一个“培训班”,组织者是一个叫“如新”的公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如新”,但是对于了解“直销”或者“传销”,以及“微商”的人来说,这个公司就很有名了。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如新的描述是这样的——1984年创立于美国犹他州,是一家从事个人保养品和营养补充品领域的跨国公司,199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业务遍及亚美欧各大洲近50个市场。

在传销已经成为过街老鼠的情况下,如新的确有合法开展直销业务的许可,而且早在2006年就和宝健(中国)、蚁力神、珍奥一道拿到了直销牌照。

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

人们知道的事实是,如新在武汉搞的这个培训班,引发的传播链已经累计报告了44例本土感染者,分布在包括武汉、北京、青岛和石家庄四个城市。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新为什么如此急赤忙慌地搞这些“培训班”?

一切都跟财务表现有关。

最大市场份额下滑

如新和很多与之类似的“直销”公司一样,虽然是美国公司,但主要市场都在中国。

按照如新中国总裁郑重的说法,中国早已经成为如新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市场业绩直接左右着如新的股价,“如新的未来在中国”。

他的确说出了实情——来自中国市场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能让如新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遭遇大幅波动。

自从这次的武汉疫情被曝出始于如新公司的一个“培训班”之后,如新的股价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下滑,从2月17日的阶段高点56.3美元/股,跌至2月24日的最低46.2美元/股,短短几个交易日跌幅达到了17.9%,总市值缩水至23.6亿美元。

股价暴跌某种程度上只是短期行为,更大程度上,如新在其最大单一市场中国的份额不断下滑,才是如新的真正挑战,同时也是其在疫情还未完全消灭背景下不断举办销售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如新发布的财报,其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大约为5.7亿美元,这一数据低于2020年的约6.3亿美元,以及2019年的约7.2亿美元。

这个向下的曲线显示,如新在中国的业绩前景并不乐观。

对应到市场份额,如新也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走势——2019年中国市场在如新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占比高达30%,2020年下降到24%,2021年继续下滑至21%。

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新在美国市场的业绩同比大涨超过三成。

按照如新CEO宁怀恩(RyanNapierski)的说法,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是“严格的防疫封锁导致销售活动、促销活动受限”。

宁怀恩的说法典型反映了在新冠疫情方面的中外差异化防疫理念——中国严格执行“动态清零”策略,实现了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而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选择了“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如新武汉培训班导致的疫情事件。

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如新

在武汉的培训班出现疫情之后,如新公司也发布了一份声明。

声明承认,武汉等城市新增新冠阳性病例,涉及(如新)经销商产品会议,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处理此事。这份声明强调,此次活动为经销商自行组织,未向公司申请报备,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深感抱歉,等等。

看上去这的确是一份道歉声明,但不是特别纯粹——因为把锅甩到了“经销商”头上。

事实上,即便是“经销商”所为,也属于职务行为,如果要追责的话,如新依然逃不开干系。

但这对于如新这家始终游走在“直销”和“传销”边缘的公司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旋涡了。

2019年,如新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生病时拒不就医,认为是自己身体在“排毒”,只愿意喝如新的果汁,结果在数日后因肺部感染不幸身亡。

如新同样把这起悲剧发生的原因归罪于经销商“违反公司相关规定”。

更早之前的2014年,如新被《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发文质疑,称其涉嫌传销,对产品功效虚假宣传,同时利用大型集会活动对于销售人员进行“洗脑”。

甚至在老家美国,如新也因为夸大宣传被调查过。

另一方面,如新“拉人头”式的经销方式,同样处于“直销”和“传销”的灰色地带。

在如新的销售体系中,自己消费或者推荐他人满5000元,就具备了成为“经销商”的条件,其后从“销售代表”直到成为“资深销售经理”一共有五个级别,收入或者晋升都跟“推荐他人”有关,而且很显然级别越高收入就越高。

这其实已经跟金字塔式的传销结构模式高度接近。

而如新发展新人的主要模式之一,就是不断举办会销活动,通过极具煽动性的培训资料进行“洗脑”,实现拉人头的目的。

遵守所在国法律是基本常识

事实上,相对于十多年前,直销的声量已经越来越小。

中国作为全球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电商崛起已经让人们对直销的兴趣下降了很多。比如安利也曾经火了很长时间,但现在甚至都不公布自己的销售业绩了。

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让消费者购买性价比极高的商品变得非常容易。

这让消费者对于直销公司售卖的那种商品的真正价值充满怀疑。

另外,微信的崛起曾经催生了“微商”,极大冲击了以线下会销为主要获客手段的直销商业模式。

到了现在,甚至连”微商“也不多见了。

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这意味着如新这样的商业模式,依然有其存在空间。

而且如新为自己的创立包装了一个“硅谷式”的励志故事——根据官网资料,这家公司最早创立于一家车库。

换句话说,尽管处于一个下降通道中,但如新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市场。

但作为2003年就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在中国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过程中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一个最基本前提就是遵守中国法律。

从时间线的角度看,如新是经历过2005年《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出台的公司,见证了直销业被规划为合法行业,在这个行业由乱到治的过程中,如新理应充分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尤其是类似于抗疫这样的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中,企业应该担负的道义和责任。

换句话说,没人否认如新这样的公司对于中国直销行业的贡献,但如新的商业经营行为不但要合法合规,还必须在抗疫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不举办或者线上举办活动的形式,避免出现人群聚集导致疫情风险的局面。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各种市场主体最喜欢的“蓝海市场”——某种程度上,中国市场的包容度世界罕见,这样感谢中国的开放战略。

但是如新不能把国外的那种躺平式的疫情理念,应用到中国的商业经营中,罔顾疫情还未彻底消灭的现实就大肆举办线下活动——由此增加的隔离等额外成本,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如新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关闭了体验店——但这远远不够。

直到现在,如新官网上还挂着“如新特邀去澳门”的活动页面。这表明在香港新冠疫情每日确诊数量连续突破万例的情况下,如新并不打算收敛自己通过举办活动推进销售的行为。

这难道是继续为了商业利益罔顾公共卫生安全?

也许如新需要改变的不是该怎么道歉,而是价值观。

End

热文精选

星标峰岭ForeignLink,不再错过

关键词: 武汉阳性病例背后的神秘公司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