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携程疑似再次大数据杀熟,最高5000万罚款为何止不住宰客?

时间:2022-02-09 16:48:05       来源:腾讯网

携程疑似再次大数据杀熟,最高5000万罚款为何止不住宰客?

假期结束,当大部分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朋友圈庆祝“开工大吉”的时候,一部分人却是终于迎来了迟到的休息。

就比如,以出行旅游为核心业务的OTA企业。

大量集中出现的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等购买需求,决定了在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发完年终奖开始准备放假的时候,他们反而迎来了每年最为繁忙的阶段。

尤其是作为行业巨头的携程,其部分员工显然是很难享受正常的节日假期。

只是和往年不同,除了坚守服务器的程序员和24小时在线的客服外,今年春节过后,需要携程支付加班费的工种,大概还要再加上公关部的名字。

因为携程又一次被质疑,涉嫌利用大数据“杀熟”了。

抖音百万粉丝博主公开爆料,携程疑似再次“杀熟”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过年放假之前,抖音平台拥有112万粉丝的博主“村一长”在直播期间,意外发现在携程平台出现了疑似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同一款酒店房型,该博主发现用金钻会员的账号去预定,要比普通会员贵上400-600元左右。而且,在直播过程中经过观众粉丝的确认,在他人的携程APP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价格差异。

然后这位博主就打客服电话投诉了,只是在沟通过程中部门主管将这一问题归咎为技术故障,并且由于刻意回避了较为敏感的问题,造成了不小的沟通误会。

于是愤怒的博主就连发三期视频,将自己投诉的全过程发到了抖音平台上。

这不禁令人想起2020年7月份,因为在携程预订酒店房的价格和现场标价有着上千元的差异,直接怀疑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将携程告上法庭的胡女士。

虽然经过一年的调差和取证后,这场官司以法院认定,携程方面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对原告胡女士“退一赔三”的要求给予支持为结局。但有关携程究竟是否存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认定。

而且在一审判决后,原告也认可了法院判罚,随后进行了撤诉操作。

反观本次事件,截至本文截稿日,随着热度消退,该博主虽然删除了部分视频,但仍然保留并上传了新的相关视频,显然并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而根据现有信息,如果事情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当事双方很可能还是需要依靠法律途径来进行维权。

无论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不是“技术故障”,随着百万级别的舆论发酵,想要不被再次打上“大数据杀熟”的标签,怕不是整个公关部在过年期间都要掉一层头发。

好好一个春节过成这样,携程还是多发点奖金吧。

最高5000万元罚款,止不住“互联网思维”收割韭菜

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用户粘性更高的老用户所能看到的价格,反而要比新用户更高的现象。

虽然这个词是在2018年前后开始频繁被人们所使用的,但与之相关的现象,早在互联网经济早期就已经出现了。

就像是很多寓言故事所提到的,明明有着足以改变世界的“神兵利器”,有些目光短浅的主角就是只会想到——这把神器,究竟能不能悄无声息地在邻居家的后墙上挖个洞,好让自己偷点薯条出来?

对于科技领域而言,大数据毫无疑问就是这么个神器。而个别不去思考如何做“精准服务升级”,只想着如何薅用户羊毛的互联网公司,就是那些只想着偷薯条的蠢货。

从2020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出台了各种规定来减少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出现,而且态度日益严肃,处罚也不断加重。根据相关法律,涉嫌使用大数据杀熟的企业,违反规定且拒绝改正的,可以被处以5万~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最高可罚5000万元。

即便是对于头部的互联网企业,50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哪怕有着监管部门的强势介入,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就像是校园霸凌,之所以学生在学校被人欺负了还不敢声张,一来是因为很难找到决定性的证据;二来,霸凌的一方往往得不到足够印象深刻的教训。

大数据杀熟的逻辑,也是如此。

不对外公开的价格算法和规则,意味着用户根本找不到最核心的证据;而投诉给消协和监管部门,即便是投诉成功了,支付罚款的钱,也早已通过薅羊毛、割韭菜的方式,从用户身上捞回来了。

尤其是对于回头客、老用户而言,因为被商家掌握了太多的信息,根据大数据系统给出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分析,很容易被“精准溢价”。很多时候,很多人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杀熟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赚钱戏法,可谓是最基础的“互联网思维”了。

至于用户体验和口碑,连熟客的钱都敢宰了,你觉得他们会在乎这个?

关键词: 携程疑似再次大数据杀熟 最高5000万罚款为何止不住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