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数字媒介下的数字鸿沟和技术不平等

时间:2021-12-21 12:27:41       来源:腾讯网

数字化浪潮下,人人都在努力适应数字化生存,希望享受数字红利,然而数字红利并未普惠全民,新数字媒介环境下数字鸿沟和技术不平等问题愈加凸显。

数字鸿沟和技术不平等现象是否存在?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本文将重点探讨当下数字鸿沟和技术不平等的现象及其背后成因。

文|袁雪璐

编辑|魏中曼

数字鸿沟为何形成?

“接入沟”——数字资源的不均等享有

“接入沟”指一部分人群可以接入数字技术,而另一部分人因无法接入数字技术所导致的在信息可及层面的差异。造成这一鸿沟的主要原因在于宽带建设、网络终端设备等硬件条件造成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两种体现,一是国与国之间的全球数字鸿沟,二是区与区之间的社会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可称为“信息沟”,是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于1999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信息富有者与信息缺乏者之间的差异。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21数字经济报告》所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其一就表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程度上。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互联网使用率

社会数字鸿沟,指的是在特定国家或地区中呈现的信息丰富度之间的差异。

数字媒介时代下我国东西部地区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问题,是我国地区性数字鸿沟的突出表现。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6月,城镇及乡村网民规模分别为7.14亿和2.97亿,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78.3%和59.2%。可见城乡间信息“接入沟”上的差距依旧明显。

2021年我国城镇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使用沟”——受众的媒介素养差异

“使用沟”也被称为“数字素养沟”,它与公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通讯成本的下降,“接入沟”不再难以逾越,但因在媒介使用观念、动机、方式和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形成的“使用鸿沟”开始凸显。

正如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及的:真正的文化差距出现在世代之间。“银发一代”在媒介使用观念和动机上的被动性,影响媒介使用行为,进而形成数字鸿沟。

高低学历的差异也在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高学历群体媒介使用方式更加多样、理性,而低学历群体使用媒介往往为了满足自身娱乐休闲的需求,对于媒介产品的选择较为单一。同时由于媒介素养较低,低学历群体非理性的媒介使用促使知识与信息获取出现低劣化、同质化现象,信息茧房加剧不同学历群体的数字鸿沟。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媒介使用方式和技能的不同也会带来数字鸿沟问题。这一点在两个群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上即可显现,强势群体更加注重个人信息获取的质量,而弱势群体不太关注政治生活和个人发声的权利。圈层之间由于数字媒介使用方式和技能的不同,精英阶层及草根阶层共享着不同的价值、认知体系,以此形成的数字分化,导致数字鸿沟的凸显。

“结果沟”——知识信息获取效益差异

“结果沟”指,当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通用技术,不同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处理数字资源、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其关注焦点在于结果的不平等。当下的数字媒介时代,信息已然成为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信息的拥有和应用很大程度决定人们的财富创造力。然而,对信息检索、处理、分析、应用能力的差异所形成的“数字鸿沟”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成为制约人们获取和创造财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技术不平等有何表现?

技术是中立的,

人们使用它的方式才是造成不平等的关键所在。

//大众人群和特殊人群

终端和应用的不平等

数字化浪潮生存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可称为“数字难民”,他们在媒介使用上与普罗大众存在机会不平等的较大差异。首先,目前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终端研发较少,且大多价高。其次,在应用层面来看,企业、技术人员等在供给端的研发和创新上就没有过多考虑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无法提供精准优质的数字服务。

//数字媒介开发者和消费者

算法黑箱的权力不平等

算法黑箱下,开发方凭借精端技术决定着信息的发放和信息的收集,使用户陷入信息壁垒、议程设置困局。同时由于技术的不平等,当用户发现自身隐私被挖掘、使用、贩卖时,对媒介开发方技术滥用的追责不知从何下手。

//国家和行业间

技术垄断的不平等

技术垄断即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凭借对核心技术的把控,对流量、数据、算法进行全方位的垄断,在行业中建立起以自身企业为核心的行业标准。以美国为首的数字帝国支配着全球重要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数字技术,在生产和消费等各环节进行操控,对其他国家数字技术的产品研究、开发、售卖进行压制。

如何消弭

数字媒介下数字鸿沟的消弭之举首先是政策支持: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是公共教育: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最后是科技普惠:优化丰富数字软件服务。

解决技术不平等问题,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维护数字媒介下国家间行业间的技术平等;媒介开发者也要关注社会效益,多对自身进行“内约、内行”,重视对用户的利益保障;消费者个人应该增强技术平等意识、数字媒介素养,不要过度依赖于媒介。

参考文献:

论文:

[1]刘海明,马晓晴.断裂与弥合:“银发数字鸿沟”与人本主义伦理建构[J].新闻爱好者,2021(03):18-22.

[2]喻国明,刘淼.媒介动机如何影响人们的媒介使用——基于“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的描述与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0(06):10-15.

[3]谭九生,范晓韵.算法“黑箱”的成因、风险及其治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6):92-99.

[4]胡春阳.从接近沟到使用沟 “数字鸿沟”的转向及跨越[J].人民论坛,2018(24):130-132

[5]金新.第二媒介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重构——兼论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J].兰州学刊,2007(06):174-176.

[6]晏伟. 数字媒介技术促进传播公平实现研究[D].湖南大学,2012.

[7]马晓媚. 批判与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D].浙江大学,2021.

数据报告:

[1]2019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EB/OL].(2019-10-11)

[2]联合国贸发会《2021数字经济报告》

[3]2019《中国宽带速率报告》(第25期)

[4]《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

关键词: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数字媒介下的数字鸿沟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