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新经济视界|十年一梦 滴滴出行|封面天天见

时间:2021-12-03 20:53:09       来源:腾讯网

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孟梅 雷强 付文超 张越熙

12月3日,滴滴出行在官方微博宣布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由此,闯荡市场近十年的滴滴再次回到起点,从头再来。

创业维艰

程维北京火车站发小广告送手机

2012年6月,从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体系辞职的程维在北京创立嘀嘀打车,该公司打车服务于同年9月在北京正式上线。创业的初心很简单,一直苦于在京打车难的程维希望有一款软件能够帮助到打车人尽快打到车,同时也能让满大街转悠的出租车尽可能在最短时间拉到客,从而简单、迅速的解决供需双方的实际问题。

滴滴程维

应该说,2012年到2014年的两年,是程维创立滴滴最难的两年。一个全新的出行方式一方面需要得到出租车市场的认可,同时也需要在短时间迅速积累用户。为了让更多的出租车司机和打车用户了解滴滴和下载滴滴,程维拿出了当年在阿里中国供应商做销售的猛劲儿,亲自在北京火车站、机场现场说服司机和用户下载并使用滴滴。“为了让司机用上我们的软件,我自己掏腰包买最便宜的智能手机送给司机。”程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的说起当年创业时的种种,在推广滴滴的初期,自己被出租车司机呵斥、辱骂都已经是常态,但程维并没有把这些挂在心上,反而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斗志,因为在京杭大运河的另一方,还有一个跟滴滴同样的出行软件——快的打车,也在一边跟市场博弈,一边迅猛的扩大市场。很快,在互联网交通出行市场,一时间被称为——“南快的”“北滴滴”。

拿着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创始人陈伟星和从阿里巴巴“中供铁军”出来的程维,注定会有一搏。

烧钱大战

柳青加盟 滴滴收购快的

在拉开帷幕的烧钱大战中,腾讯支持的是滴滴,阿里支持快的,对应的支付方式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所谓的烧钱是指对司机补贴以及对乘客乘车优惠。腾讯率先拿出2亿元支持滴滴,用户打车更便宜,不过就在第二天,快的与支付宝合作,拿出5亿元进行补贴,这时候开始两个互联网巨头就开启烧钱之路。

众所周知腾讯有国内第一大社交平台微信,用户少不了,但阿里也有国内第一大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也不缺用户。马化腾在一次互联网会上表示最多的时候一天投入4000万元,但大家都不敢收手,否则就前功尽弃了。根据了解,为了对抗腾讯对滴滴的投入,快的与支付宝联合对乘客和司机各补贴10元。口号是“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

2014年5月,嘀嘀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

柳青2014年加盟滴滴

2014年7月28日,原高盛亚洲执行董事柳青正式加盟滴滴打车,出任首席运营官,并开始着手推动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的事宜。

2015年2月4日,柳青升任滴滴总裁。

2015年2月14日,柳青升任滴滴总裁后10天,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同年9月9日,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logo。

经过一年竞争,滴滴和快的在双方投资方的撮合下合并了,根据了解这次滴滴烧了14亿,快的烧了10亿,把市面上的打车公司烧死了40多家。由此,快的创始人陈伟星退出,程维一统江湖。

苹果入局

Uber退出中国市场

2016年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新一轮融资进展。其中,美国苹果公司向滴滴出行投资10亿美元,成为本次融资最大单笔出资者以及滴滴出行战略投资者。

随后,在北京,苹果公司ceo库克和柳青共同出现在苹果开发者中国交流会现场,柳青以开发者代表身份分享了滴滴在苹果应用市场的开发体会,双方关系可见一斑。

苹果于2016年投资滴滴

此时,在国内互联网出行市场,滴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Uber,来自美国的互联网出行软件。相比滴滴创业初期的核心竞争力——出租车,Uber一开始走的就是中高端路线,倡导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参与进来的司机基本是年轻群体和中高端私家车,加之有国内另一互联网巨头——百度的加持,一度,Uber在某些区域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了走大众路线的滴滴,这无形之中给了滴滴不小的压力。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是柳甄,柳青的堂妹,无论是市场还是八卦传言,都期待着两姐妹一战。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通过换股方式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资料等全部资产。同一天,柳甄离开Uber,远赴雪山度假。

启动上市、退市5个月完成

从2016年收购Uber之后,在国内互联网出行市场,滴滴再无强劲竞争对手。无论是神州专车还是曹操出行,亦或是后期崛起的t3出行等等,基本上都撼不动滴滴在出行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滴滴自身也从原有的出租车、快车业务一路发展到专车、骑行、代驾、货运等等全方位业务。在公司迅速扩张的同时,滴滴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除却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滴滴在用户体验、数据安全上也是槽点不断,各种整改也是接踵而至,从一个侧面也阻碍了滴滴的上市进程。

在收购Uber五年后,2021年6月10日,滴滴出行周四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最高 1 亿美元的IPO申请(占位符,预计可以筹集 100 亿美元)。 滴滴出行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 DIDI。

滴滴2021年在纽交所上市

6月25日,滴滴出行宣布计划于6月30日IPO上市登录纽交所,发行价13-14美元,发行2.88亿股,募资38.8亿美金,高盛(亚洲)、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是该交易的联合账簿管理人。

6月30日,滴滴出行成功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DIDI”,发行价为14美元/ADS,当日收盘14.14美元,市值681亿美元。这距离滴滴创业已经9年。按照互联网行业的3到5年的ipo惯例来看,滴滴属于大器晚成,无论投资方还是滴滴员工,都希望在此次上市中得到更优厚的回报,但当天的股价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只能用“平平”二字来形容。

7月2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公告称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已要求各应用商店下架app软件。同时要求滴滴出行严格整改相关问题。

7月9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认定“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通知各应用商店、各网站、各平台下架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25款APP。各网站、各平台不得为“滴滴出行”以及“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提供访问和下载服务。

7月10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拟将该《办法》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7月16日,中国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在此期间,滴滴股价一落千丈,市场传言也是风声四起。

上市五个月后,12月3日,滴滴出行在官方微博宣布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专家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

滴滴自登陆纽交所之后,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牵动了各方关注,因为它有强烈的标杆效应。那么这一次滴滴从美股退市,然后回港上市,也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这对于其他新经济企业来说,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企业而言,意味着一种方向性的导引。并且,香港资本市场从目前的整个机制、运行效率,包括它面向全球资本市场的开放度而言,其实是新经济企业一个更为现实的选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

滴滴纽约退市意料之中,之前因为信息合规问题,滴滴的确不适合在美股上市,如今股价在较低位置,滴滴退市私有化成本并不是很高,而回到国内可以补上合规环节,为滴滴重返网约车市场奠定基础。

另外,滴滴赴港上市,一方面滴滴将解决合规问题,重返网约车行业,虽然不知道市场份额是否能够完全保留,但是基于滴滴过去在网约车市场领域的影响力,相信其依然能够保持较大市场份额,而这些份额当前已经流向其他网约车平台,这势必会让网约车平台之间的份额战争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滴滴可以从港股获得融资,这个融资可以支持滴滴在国内扩张业务范围,尤其是当前网约车市场合规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平台在理顺这些合规问题需要时间,也就是说,滴滴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亏损。而亏损需要资本市场来支撑平台运行。

互联网学者、《刘兴亮时间》《亮三点》创始人、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

滴滴创造了中概股从上市到退市的最短记录。这个记录,以后应该也没人会打破。滴滴上市的时候是悄悄的上,退市天下皆知。这么短时间退市,对于滴滴来说,打击很大,首先从财务各方面会遭受很多损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说滴滴这个事到此为止,其还能在港股上市的话,对滴滴来说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

滴滴出行在纽约上市后不久便进入了调查阶段,面临股价下跌、用户新增控制、市场份额流失等困境,公司发展面临较大障碍。本次启动退市,一定程度上是其重塑公司口碑、恢复正常经营的必然选择,是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综合考虑。另外,滴滴赴港上市后,理论上有利于滴滴公司的合规发展,可以为行业提供良性竞争,有利于国内网约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其在不损害客户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提供更便利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 新经济视界|十年一梦 滴滴出行|封面天天见 纽约证券交